答:《本草綱目》記載:灸治百病,艾灸可以治療400多種疾病。但希望大家還是要客觀、冷靜的看待灸療,它是可以治百病,但是灸療不是對每種疾病都100%有效,這有一個概率的問題。比如痛經、腎虛腰疼、脾胃不和等治愈率就達98%以上,頸椎病、腰椎病等可達70%-90%。答: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是因為針刺是通過調動元氣來通經脈的,如果患者元氣足,以針通經脈,療效立竿見影;如果患者元氣虛,無足夠元氣可調,自然療效不佳。而元氣虛弱的人、一般胃功能吸收極差,是很難完全消化吸收藥物的,故而稱針藥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不經過腸胃而直接將熱力作用于經脈以祛除寒邪,通調經脈。答:艾之火是純陽之火,具有走三陰通十二經之功,灸火連續燃燒,可使艾火的純陽溫熱之氣由肌表透達經絡,又因經絡和臟腑相互聯系,能使陽氣通達五臟六腑。答:艾灸最大的特點是既能使亢進的功能得到抑制,也能使衰退的功能得到興奮而趨向正常生理的平衡狀態。艾灸對血壓、呼吸、脈搏、心率、神經、血管都有調整作用,能使膽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減慢。治病防病,對人體沒有任何傷害。答:灸之要,氣至而有效。灸感是在做艾灸時患者自我所感知的一種氣的變化。第一種是灸火循經:多表現為透熱、擴熱、傳熱三種熱感現象,這表明為體內的經氣被激活推動循環起來了;比如灸足三里時熱氣會向下傳感到小腿。第二種是正邪相搏:多表現為酸、麻、脹、痛、癢的灸感,這表明為體內的經氣被激發自動與病灶的邪氣相搏斗。最常見的是風氣大的患者發癢,濕氣大的患者局部出水氣。第三種為開門驅邪:多表現為風、寒、涼、冷的灸感,這表明為體內的經氣充足,開始將病氣驅除體外了。甚至一些患者明顯感覺有一股氣從腳尖跑出去。第四種是丹田氣足,奇經八脈暢通:比如丹田整天暖洋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熱,等等。灸感個體差異非常大,不是每個人或者每次都有。答:艾灸后常常會有疾病加重的反應,這是正邪交戰的正,F象,因為病邪在體內寄居很久,它也不會輕而易舉的乖乖就范。所以這時候就免不了有反應,你用艾灸的方式激發正氣想把邪氣趕出,那么邪氣就先頑強抵抗。這時的正氣不足,而邪氣旺盛的時候,當然你會有各種不適反應出來。當你逐漸艾灸,體內慢慢累計了很多正氣的時候,這時的病邪就會逐漸地趕出體外了。答:有些人經絡閉阻,有些人感傳敏感度不高,原因很多,但是只要堅持施灸,一般都會慢慢出現熱量向遠端傳導現象,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循經感傳現象?梢圆扇⊥P過穴的方法,一點一點引導,一旦出現明顯的循經感傳,氣至病所,療效顯而易見。答:小孩保健灸的要穴是身柱穴,身柱含有全身支柱之意,作用是通陽理氣、祛風退熱、清心寧志、降逆止咳,對小孩有強身保健的作用。答:可以!锻馀_秘要》說:“三里養先后天之氣,灸三里可使元氣不衰,故稱長壽之灸。”《類經圖翼》說:“神闕行隔鹽灸,艾灸至三五百壯,不惟疾愈,亦且延年!艾灸既能壯陽補虛以治衰老之本,又能活血化瘀、溫通經脈以治衰老之標,標本同治,療效確切。通過艾灸扶助正氣、調節人體功能、抵抗和減弱各種致衰老因素對機體的影響,從而控制和延緩衰老的發生。答:中醫講“冬病夏治”,就是說冬天愛犯的毛病在夏天艾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夏天陽氣都浮躍在外,身體內部就會空虛,所以,夏天要多吃好消化的食物,才不致生病。胃“喜甘溫惡苦寒”,夏天一定要注意少吃生冷寒涼的食物。11、夏天天熱,灸法能不能將夏天的郁悶之氣宣泄出去呢?答:可以,建議的方法是灸大椎。最佳的方法就是少食寒涼、以灸瀉熱。用艾灸的方法,選則陽穴灸之(大椎),便達到以火瀉熱的效果。在施灸的過程中,會適量或大量的出汗,這樣悶熱之氣會隨汗液得以宣泄,而且積蓄一冬的毒氣也得以散發,灸完之后,再喝一些溫水,頓時人就會感覺到清爽無比,悶熱之氣一掃而光。所以夏天艾灸,瀉熱清涼是養生避暑的最佳方法。答:艾灸為什么會鼻出血,是因為營氣走經里,衛氣走經外,如果營衛不固,營氣就會溢出經外,導致出血,這和脾胃的關系最密切?梢悦垦ㄉ倬囊粫,慢慢加量,不要一下子刺激量太大。答:不能,這是極其錯誤的行為。身體得病的內因是臟腑功能出現紊亂,外因是風寒濕諸邪侵襲,一邊艾灸一邊泡腳,等于是人為地打開皮膚腠理,引邪氣侵入體內,暫時效果可能明顯,長期會引起跟多問題。艾灸和泡腳并不沖突,但是一定要分開來做。答:灸后皮膚出現水泡,注意不要擠破,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過大,可用消毒針刺破,放出液體,消一下毒,買一點紅霉素眼藥膏抹上,用紗布包敷,盡量不要碰水。古人說“灸瘡必發,祛病如把抓”,就是說艾灸發灸瘡起水泡,祛病效果快,這種水泡是無菌的,是艾灸的正常反應。答:灸具有雙向調節功能,經過經絡的傳導,來調整身體的寒熱虛實。熱癥施灸,《類經》說“因其勢而解之、散之、升之、揚之,如開起窗,如揭起被,皆謂之發”,艾火施灸可以使血管擴張,血流加速,腠理宣通,從而達到“火郁發之”的散熱退熱祛邪外出的目的,所稱“火有拔山之力,開門驅邪之功”。所以,大家不必害怕,我們身體的功能很神奇,正氣內生,寒熱之邪自然出矣。所以熱性之人可灸!比如,對于扁桃體發炎者,咽喉疼痛牙痛的患者,灸大椎,大部分患者會感覺咽喉有濕潤感,癥狀減輕。答:能,哪里不舒服灸哪里。中醫把這種方法叫阿是穴或天應穴。局部疼痛點必定是那里氣血經脈不通造成的,灸局部可以直接通經脈,調氣血,驅病邪。17、對于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怎么調節施灸溫度?
答: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也可以隔一會用自己的小指肚測試局部溫度。小孩可以觀察面部表情。答:沒有,任何季節都可以灸。四時皆可扶陽。雖然春天樹木發芽時人體的老毛病容易復發,此時人體陽氣生發,灸時效果比較好,以及冬病夏治,三伏天灸時效果比較好等等,都是相對而言。如果有什么毛病,早灸早好,根本沒有必要等到特定的節氣再灸。答:可以。艾灸在使用一周之內,大部分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大大改善。體質虛弱的可以吃一些高質量的飲食;饸獯蟮呐菖菽_、喝小米米湯。答:灸時如果突然出現頭暈,眼花,惡心,心慌,面色蒼白等癥狀,稱為暈灸。應該立刻停止灸,囑付患者臥床休息,開窗通風,往往數分鐘后即可自行緩解。答:艾灸要想有效果,合理的配穴,正確的方法,靠譜的艾條,三者缺一不可。22、艾灸是穴位選的越多好呢,還是重點灸幾個穴位好?
答:不要急于求成,調理某種疾病要嚴格按照要求去灸。日常養生灸:可以隔天灸或連灸2-3天停1-2天;或連灸3-5天停2-3天;切忌長期不停歇的一直灸,也不要想起來才灸一次。(如治療急性病,突發疾病則一直灸到病好為止)。答:空腹谷氣不充之時施灸只會虛疲元氣,久而久之會使機體元陽之氣更加不足,同時也會影響脾胃之運化。施灸前后半小時之內也不能立即吃東西,這樣會阻滯經氣的運行,會越灸越嚴重。答:《千金方》記載:“凡灸當先陽后陰,先左后右,先上后下。”這說的是施灸的順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應先灸陽經,后灸陰經;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左邊,后灸右邊。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頭身,后四肢,依次進行。取其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顛倒亂灸,如果不講次序,后灸頭面,往往有面熱、咽干、口燥的后遺癥或不舒服之感覺。即便無此反應,也應當從上往下灸,這也和針刺取穴一樣,次序不亂,不會遺忘。以上順序不是絕對的,根據個人身體體質,適當調整。答:艾灸完一個穴位一定要封穴,封好后再灸另外一個穴位......因為艾灸后穴位都處于開放狀態,經絡也處于通暢中,如果不把穴位及時封好,會造成寒氣更容易入侵,并順這經絡入侵更深,所以封穴尤為重要!每灸完一個穴位,都要進行封穴,以保證療效。怎么封呢?像拍、錘、點、按、捏,都是封穴的手法,有的人可能只是用其中的某一種方式,有的人可能會更適用多種方式,在灸完的穴位和患處封穴,將元氣封存在內體吸收,所以大家要去做這步,畢竟這是很重要的。答:治療原則:盛則泄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下陷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凡病屬虛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凡病實熱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