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371-80963966
手機:18137139885
地址:鄭州航海東路1394號富田財富廣場1號樓11層1111號
|
中醫埋線療法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穴位埋線療法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發熱、感染、硬結、淤青、紅腫、麻脹、疼痛、化膿、潰瘍等,并針對各種不良反應提出相應的處理方法。認為不良反應的產生主要與醫師操作不當、患者的個人體質及埋線材料的選擇有關, 所以臨床醫師應嚴格按照臨床規范操作,注重穴位埋線療法的禁忌證與慎用證,一旦發生不良反應,需采取積極的對癥治療。 穴位埋線療法是指在無菌條件下將可吸收性外科縫線埋入有關穴位,通過多種因素的復合性刺激,達到疏通經絡氣血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該療法具有創傷小、不良反應少、減少患者服藥的劑量及頻率等優點。但在埋線過程中由于術者操作不規范或者患者自身對埋入的線體不耐受,會產生免疫排斥反應,現將這些不良反應以及處理方法總結如下。 由于患者對外科縫線的排異,致使機體發生免疫應答,出現體溫升高,或局部發熱的癥狀。處理方法:①可針刺大椎、合谷、曲池等退熱要穴,達到退熱的目的,也可局部取穴,緩解局部發熱的現象。一般針刺3~5次后可明顯退熱。當體溫輕度升高,出現低熱現象或埋線處溫度稍高時,可在針刺的同時給予患者退熱藥和抗生素。當體溫極度升高出現持續高熱時,應及時降溫并由外科醫生去除體內的外科縫線。②抗過敏治療:首先停止埋線,予以抗組胺藥物(如撲爾敏、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或皮質類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等)治療。數日后若未再出現過敏反應,可減少激素的用量或停止激素的使用。 表現為發熱、全身感染癥狀及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U)、C反應蛋白(CRP)增高,皮膚損傷(紅腫熱痛、皮下結節及潰瘍、周圍炎性反應、皮膚破潰后流紅黃色血性分泌物,分泌物涂片可見大量細菌及真菌)。處理方法:首先停止埋線,予以抗炎治療以緩解癥狀及控制感染,首選抗生素治療。 埋線部位出現硬結,觸之質硬,壓痛明顯,皮溫高,皮色暗紅,局部膿腫波動感明顯,膿腫切開可見暗綠色或淡黃色液體。一般由于外科縫線埋入穴位時未成線狀、卷曲成團或由于機體的免疫排斥反應導致。處理方法:口服連翹敗毒丸,膿腫處外敷復方化毒膏,病程進一步加重時可予以朱紅膏紗條換藥治療,而后采用負壓吸引療法(VSD),切開引流并徹底清除壞死組織,直至傷口結痂愈合。對于局部形成的硬結,采用針刺法中的揚刺、圍刺的方法,直接對硬結的部位針刺,加速硬結的吸收。 由于埋線時尚未避開動、靜脈及毛細血管,導致血管受損,出現皮下滲血,也可由出血后按壓力度不夠而導致。處理方法:對于局部淤青,可采取物理療法———先冷敷后熱敷。在6h之內采用冷敷,將毛巾在冷水或冰水中浸濕,擰成半干,敷于局部,每隔1~3分鐘更換1次,持 續15~20分鐘;也可用冰袋裹上毛巾敷于局部,要注意避免凍傷。一般在24h之后進行熱敷,可用熱毛巾熱敷,也可用熱水袋灌裝熱水裹上毛巾敷于患處,注意避免過熱所引起的燙傷。淤青無需做特殊的處理,采用上述方法后即可消退。 某些患者自覺酸麻脹痛,此為行針后正常的得氣感覺,屬于正 常 現 象,1周左右會自愈,不必行過多的處理。異常的麻脹感覺指麻脹持續出現超過7d,是由于針刺部位離神經較近,刺激了神經所導致。處理方法:輕度不良反應,紅腫較輕,可采取按揉埋線穴位的方式,促使外科縫線在體內的吸收及位置的改變,減少對神經的刺激,使麻脹感覺得以減輕。中度不良反應,一般繼發于硬結,出現紅腫、疼痛及發熱,給予局部熱敷,反復穿刺引流及相應的抗感染處理。西醫療法為在早期進行病原學檢查,采用有效的抗生素進行治療。重度不良反應,繼發于紅腫之后,出現熱痛,疼痛持續7d以上,表 明 外科縫線在筋膜、肌腱或血管處,亦可采用按揉的方式使外科縫線的位置發生改變。此階段較嚴重可采用外科手術切開,徹底排液,清除壞死組織后采用負壓吸引療法。以上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均可口服營養神經的維生素,如維生素B1、B12等。中醫治療可采取在紅腫部位的周圍進行圍刺或刺絡放血,亦可采用艾條灸的方法使腫脹消退。 ![]() 埋線處局部腫脹并出現皮色暗紅、皮溫高、局部疼痛等明顯的炎性反應,針刺埋線部位可有灰黃色或黃白色濃稠樣液體流出,若處之不當,可進一步形成敗血癥,出現高熱、皮疹、關節痛、肝脾腫大、神志改變、休克等更加危急證候,進一步威脅患者生命。處理方法:可對埋線處反復穿刺引流,同時給予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及抗生素口服或中藥方劑進行治療。如可先用三棱針或手術刀切開化膿部位,先排膿,待膿液排除后,在局部用2.5mL注射器抽取下列藥物:地塞米松2mg(0.5 mL),慶大霉素8萬U(1mL),當歸注射液1mL,直接注射到化膿的穴位,一般每個部位注射3個點位,每穴0.5mL,如此操作3~5次可使化膿消退,緩解紅、腫、熱、痛的炎性反應。 潰瘍呈漸變過程,埋線處局部可見紅腫,觸之發硬,逐漸形成紅色硬結,表面無破潰,而后硬結逐漸變軟,觸之可有波動感。此時有皮疹形成,針刺挑破皮疹后,可有淡紅色液體流 出,皮疹破潰后形成大小、深淺不一且基底不平的潰瘍面,潰瘍面可見潮紅濕潤及黃色膿性分泌物,周圍可見浸潤性紅暈,觸之發硬。處理方法:應給予外科手術切開,清除壞死組織,排除膿液及其他膿性分泌物后,在創傷處填塞凡士林油紗、無菌紗布及彈力繃帶包扎或是采用負壓吸引療法(VSD),直至傷口結痂愈合或肉芽組織生長。除此之外,可使患者口服或注射抗生素或抗炎藥物,外用表皮生長因子凝膠,進一步促進傷口愈合。 暈針的表現為針刺過程中患者突然發生頭暈、目眩、心慌、惡心,嚴重者出現暈厥。根據臨床實踐認為,多數患者暈針的主要原因為精神過度緊張、環境嘈雜、空腹或者身體不適,故應該在安靜的環境,患者身體狀態良好、精神放松的情況下給予針刺,尤其是初次就診的患者應做好埋線治療的心理疏導工作;同時醫生應嚴密關注患者的狀態,若出現暈針的表現,應立即停止針刺,使患者平臥,注意保暖,強刺激水溝、百會、內關、涌泉、關元等穴位,待蘇醒后臥床休息,并飲用溫水。 |